病请描述: 心脏负荷加重或肌肉损伤时,其泵血功能降低,输出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需要,同时它们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这种状态称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如果出现以下一些症状,可能表明心功能受损。 第一,一躺下就气短。患者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坐起后才可稍微缓解。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出现了心衰。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现气短。此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同时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就是平常所说的“胸闷”,若排除情绪因素及其他脏器如呼吸系统功能改变,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闷持续数分钟不能缓解,甚至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则很可能出现了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应尽快拨打120,赶往最近医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自行含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药。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变紧。衣服、鞋子变紧,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损。这是由于心排出量(心室每分钟射出总血量)血下降,肾脏血流量减少,排出体外水分减少,出现下肢浮肿、体重增加(尤其3天内增加超过2公斤),需及时就医。 第四,食欲不振。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除了有食欲不振的表现,还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便秘、上腹痛等症状,多是由于右心功能衰竭,胃肠道淤血引起。 第五,头昏头晕。头昏头晕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睡眠差、颈椎病、高血压等是较常见原因。但伴随血压明显偏低的头晕头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损等所致,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晕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应迅速就医。 第六,焦虑不安。正常人焦虑不安大多与情绪有关,而有人在情绪稳定时仍觉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这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心率增快、心律不齐是心慌焦虑常见原因,多由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应早期干预,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第七,咳嗽不止。多数人感冒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会有很大差别。但一些人没有发烧等其他 类似感冒症状,唯独咳嗽不 止,夜间多于晚上,平卧时比坐起时明显,此时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损伤。这可能是肺淤血使气道受到刺激,可伴随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丝,急性发作时甚至 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 第八,容易疲劳或终日乏力。很多心脏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劳开始,多是由于左心功能受损,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满足外周组织灌注所致。 第九,少尿且下肢浮肿。出现少尿和下肢浮肿,很多人常认为是肾脏出了问题。实际上,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肾脏血流不足或体静脉压力过高,常出现少尿及下肢浮肿等。肾脏长期缺血,可致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血肌酐上升,并形成心衰加重的恶性循环。 一旦出现上述“伤心”症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排除相关疾病。明确诊断后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等治疗,切忌自行更改或停用药物。
张彦彩 2016-05-13阅读量7672
病请描述: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引起的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心脏不适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冠脉狭窄、痉挛和(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和(或)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胸骨后或心前区痛,疼痛范围手掌大小,阵发性且持续时间短(每次1~15min),压迫感,频死感,劳力可诱发,疼痛可向左颈部及左上肢放射,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胆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胆道神经反射学说 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受T4~T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疾患所致胆囊胆道压力增高或胆道受到牵拉时,可通过内脏-内脏神经反射的途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使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易发生于原有冠心病患者。 胆心综合征临床表现: 1、心前区疼痛 胆道疾病可通过内脏大神经产生心前区牵涉性疼痛,其性质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此外,胆道疾病有时确能诱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胆道疾病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冠脉痉挛、收缩,致心肌缺血缺氧,尤其易发生在原有冠心病患者。 2、心律失常 不少胆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感到心悸、心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胆道疾病通过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脏自主调节紊乱,易产生折返激动有关。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多见,偶可诱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3、心电图改变 约1 /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胆心综合征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极易误诊为冠心病,特别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而胆道症状轻微者更易误诊。有报道52例胆心综合征中38例首诊为冠心病,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胆石症,追问病史仅有轻微胆道症状,手术后大都心脏症状消失。胆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5%至25%~95%不等,而误诊率高达51.1%。 【鉴别诊断】 临床上凡遇到无心脏病史的胆囊胆道疾病时出现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或有冠心病症状而长期应用抗冠心病药物疗效不佳者要想到胆心综合征的可能,尤其是冠心病症状与胆道症状相伴出现时更应考虑胆心综合征。但胆心综合征在胆囊术前不易确诊,多数情况下是手术后或积极有效的胆道内科治疗后心脏症状消失才反过来帮助确诊。胆心综合征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呈绞痛性质,常较持久(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含硝酸甘油无效,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心律失常,而阿托品、杜冷丁等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可纠正心律失常。胆心综合征的“心绞痛”和心电图异常均为一过性,与胆道疾病严重度相一致,随胆道疾病的治愈而消失。胆心综合征除心脏症状外,大都有胆道疾病本身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右上腹痛及压痛、右肩及肩胛区放射痛、黄疸、发热等。 【治疗】 因胆心综合征的心脏损害是继发性损害,并非器质性病变,故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只有胆道疾病治愈后才能缓解心脏症状。绝大多数报道,有胆心综合征的病人接受有效胆囊治疗后(不管是手术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病人的心脏症状均逐渐消失。有报道胆道手术治疗胆心综合征治愈率达93.4%。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胆道疾病患者合并心脏症状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而是适应证。当然,胆心综合征发作严重时不宜进行手术,应先积极进行围术期心脏治疗,包括扩冠、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争取尽快改善症状及心功能,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发作期如不经适当的围术期治疗,则术中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反过来不及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脏症状又很难有效持久地改善。故适时地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对那些无急症手术指征的胆心综合征,如长期不去除原发病,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过久,心脏也可演变为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届时即使治愈原发病,心脏病症状亦不能得到改善。因此,胆心综合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本文源自吴小平,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4月第27卷第8期)
赵刚 2016-03-19阅读量5335
病请描述:(1)快速性严重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①立即终止正在发作的心律失常;②积极预防严重心律失常复发要用药物和非药物如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③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纠正和预防诱发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药物不良副作用等。 室性心动过速:①如果病人心动过速发作时伴有低血压、黑矇、晕厥、抽搐、口吐白沫和大小便失禁,则要立即行电击复律终止心律失常发作。电除颤和电击复律疗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终止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不能预防再次发作。②如果心动过速发作时病人情况稳定,可先行药物治疗,如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终止心动过速。③心动过速终止后可再复发,应给予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应用导管消融治疗,以试图根治心动过速。④治疗原发心脏病,补充钾盐,可纠正电解质紊乱。 心室扑动与室颤: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QT间期正常者可考虑同时静脉应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房颤动合并预激综合征:如若心房颤动发作时伴快速的心房激动经旁路前传,可引起心室颤动,导致猝死。因此立即静脉给予普罗帕酮或电击除颤治疗。为了根治该心律失常,可采用导管消融治疗。 (2)缓慢性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对于不可逆原因的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结传导阻滞以及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病人,体内植入起搏器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值得提出的是有些这类患者不愿意接受起搏器治疗,总希望应用药物治疗,必须强调,药物治疗效果极差,其不能防止这类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 其他治疗包括:①心脏病因治疗,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②对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改善心功能治疗;③纠正相关诱发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停用相关影响心率的药物等。
李小荣 2015-11-15阅读量1.5万